记者:方天威 通讯员 刘佩娅 包健配资天眼
9月28日清晨,随着首列高铁缓缓驶出站台,由湖北铁路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大桥局参建的襄阳至荆门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与汉十高铁、沿江高铁等共同构成湖北首条高铁大环线。中铁大桥局襄荆高铁XJZQ-1标项目部梁场副总工程师包健在列车上激动地感慨:“这趟37分钟的旅程,藏着我们一千多个日夜的汗水与牵挂。”
这条穿梭在鄂西北山水间的高铁,北起湖北省襄阳市,途经宜城市,南至荆门市,正线全长116.2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3座客运站,其中襄阳东站、荆门西站为既有站,宜城站为新建车站。作为全线重难点工程集中的标段,中铁大桥局承建标段全长24.24公里,主要工程内容包括11段区间路基,11座桥梁和3座隧道,桥隧占比高达89.89%。其中宜城汉江特大桥、襄阳东站双线特大桥、周家冲隧道三大控制性工程,创下多项技术突破。
宜城汉江特大桥汉江主桥桥址位于宜城市自来水取水点上游,下游更有宜城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对项目环水保提出了极高要求。
“我们的钢围堰都是经过清洁后才入水的,为的就是避免一次污染。”中铁大桥局襄荆铁路汉江大桥项目部三工区工程部长杨启迪介绍,项目部创新采用钢护筒岸上泥浆循环、钢围堰施工及全封闭造桥机等技术,搭配水上防污隔离带,实现施工全程“零污染”。
襄阳东站双线特大桥则面临国内罕见的岩溶地质难题。“早在设计单位做地质勘探的时候,我们就了解到大桥地处岩溶强烈发育区,地质条件复杂,成桩非常困难。两处连续梁主墩更为复杂,一度成为标段控制性工点。”中铁大桥局襄荆铁路1标一工区总工程师洪华彪回忆。全桥可见溶洞1733个,单桩最多串联15个溶洞,岩层结构层最高强度近200兆帕,还存在各类流沙层、承压水层等不良地质,堪称国内桩基施工难度“天花板”。
为攻克这个难题,项目部采用多台全套管全回转钻机,引进国内最大的XG800型旋挖钻机,并首次在旋挖钻机中采用牙轮水钻工艺,同时配套采用注浆钢护筒跟进等施工工艺,一点点“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周家冲隧道全长2252米,地质条件极为复杂,Ⅳ、Ⅴ级围岩占比高达89%,存在7处断层破碎带,且全隧岩溶强烈发育。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高精度超前地质预报发挥了关键作用,为隧道掘进提供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及地下水等多维度预测数据。“就像一位老中医,每掘进30米便会为隧道‘号脉’。”中铁大桥局襄荆铁路1标隧道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王智成说。
为确保隧道建设安全有序,项目部还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综合运用控制爆破、机械开挖、监控量测等技术,同步安装人员定位视频监控、全断面3D扫描及应急报警等智能系统,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构建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为隧道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襄荆高铁是“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中“呼南通道”的关键组成部分配资天眼,北接郑渝高铁,南连沪渝蓉高铁,完善了国家高铁网络布局,贯通起湖北首条“武汉往返武汉”的高铁大环线,显著强化了中部纵向交通走廊,对服务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灵菲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